疫情期间你共情疲劳了吗?

。隔着发光的屏幕,全国各地的网友们在微博、微信、新闻联播等媒体平台“气炸”“哭爆”的故事,发生在疫情的每一天,这已经不仅仅是日常的心理波动,而是因为疫情的严重引发的普遍性心理危机

自2019年底我国武汉首次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到2020年1月爆发全国性疫情,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果断而及时的防疫措施,但在肯定防疫有效性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在这些强力的管制措施和透明公开的疫情信息下,民众的心理健康随着疫情的走向不断出现着波澜起伏的变化。隔着发光的屏幕,全国各地的网友们在微博、微信、新闻联播等媒体平台“气炸”“哭爆”的故事,发生在疫情的每一天,这已经不仅仅是日常的心理波动,而是因为疫情的严重引发的普遍性心理危机——“共情疲劳”。简单来说,就是民众因为与疫情相关事件和群体产生强烈的情感联结而造成的身心健康状态不良的现象。

处理好民众自我的共情疲劳,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它是什么,有什么症状表现,了解它是怎么发生的,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调节自我情绪,应对“共情疲劳”危机。

1.什么是共情疲劳

在理解我们会出现共情疲劳之前,我们首先用一个简单的故事来区分什么是共情(empathy),什么是同情(sympathy):

想象一下医院里一位确诊的病人在诉说非常痛苦的事:他确诊入院了。

一个人说:“我知道你的遭遇真的很可怜,但至少你现在还活着。”(同情)

另一个人说:“我现在不知道该对你说些什么,但我很庆幸你把这些事情告诉了我。”(共情)

由此可以发现,同情会让你表达自己对他人的关心,但共情会让你和某人一起感受,或者说是亲身去体验某人的感受,让你与他人产生联结。而所谓共情疲劳,就是指长期的对他人产生共情联结,但因为共情对象的创伤性经历,从而间接对自己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方面产生损害的现象

2.为什么我会共情疲劳?

投入共情是产生共情疲劳的首要,大量接触创伤性信息是共情疲劳的第二大原因,此外,因为每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也会对共情疲劳的产生造成影响。

通过心理学的资源理论,可以系统的了解我们为什么会共情疲劳。假设每个人都拥有一个支持自己运转的资源库,里面有你的时间、金钱、情感、积极的个人特点等等,通常来说你获取的资源和消耗的资源能相互抵消,就像一个活水池,维持着精妙的平衡。但疫情的发生打破了大多数人资源活水池的平衡——对疫情的消极性创伤信息投入过度的共情,一方面你主动增加了资源的消耗,另一方面因为疫情信息的创伤性质,被动的增加了你的情感资源消耗。因此你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因为疫情信息而感到精疲力竭。

在大量的疫情信息的冲击下,你可能会觉得:

1)社会更加不安全了,觉得自己轻轻的一个喷嚏都是患病的预兆;

2)情绪状态不稳定,你可能会因为疫情信息而长时间情绪低落或愤慨;

3)与他人情感隔离,回避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结;

4)睡眠状态不好,失眠或梦多的现象也有可能发生。

如果放任自己共情疲劳发展,严重者可能导致共情伤害。当你长期大量地关注灾难信息,同情心导致的代入感,会伤害你的心理健康,会让你抑郁、焦虑、愤怒甚至精神崩溃。撰写《南京大屠杀》的美籍华人女作家张纯如即是在此境况下自杀的。

但是,简单的一些小方法,就可以改善身心健康。

3.如何缓解共情过度带来的疲劳?

1)减少创伤信息的输入

疫情期间,大家免不了心系湖北,无时无刻都想了解最新的疫情信息,但我们因此受到伤害时,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放下手机,回归到自己真实的世界中,减少创伤信息的输入,能让你有更多的时间和经历投入到自己真实的生活中。

2)关注疫情的积极信息

在疫情期间,经常出现过度关注疫情负面消息的现象,可能会导致个体越难受越看的恶性循环出现。但当你开始关注积极信息后,你对疫情的良性循环认知也会逐渐开始。

3)用合适的方法宣泄自己的情绪,加强与亲友的联结

不管是负性情绪还是正性情绪,合理的宣泄都能有效维持情绪的稳定性。通过加强与亲朋好友的联系,让他们给你带来支撑感,并通过情感情绪的交流,缓解自己的不安、紧张与害怕的感受。

4)规律生活作息,获得对生活的掌控感

疫情期间被禁足在家的我们更需要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作息,对每天学习、运动、工作时间进行基本的安排,能让我们获得对生活的掌控感,以此来抵消疫情带来的失控感。

5)培养兴趣爱好,收获积极的感受

提高积极的情绪感受能有效抵抗共情疲劳,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大家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投入自己曾经想做却没有时间做的事情,或重拾自己的兴趣爱好,由此为自己带来积极的感受和意义感。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希望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以积极的建设性的心态迎接抗击疫情的最后胜利!

(文章来源:西大心理)


1
收藏0
跨境微聊
评论0分享至
参与评论
后参与评论
暂无数据

简介: 作者很懒,还未填写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