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链接竞争力的提高,你跑出来的高转化、低Acos关键词会越来越多。所有词都加入精准组,你的维护成本会直线上升。
举个简单的例子:
假设有一款产品,journal notebook,售价13.99。
Aocs = 广告花费/广告销售额 = cpc竞价*点击数/广告销售额;
词组广告里cpc为0.25,广告转化率为10%,则Acos为17.87%;
精准组广告里cpc为0.4,广告转化率为20%,则Acos 为14.30%。
现在我们把点击数都增加5个,则数据如下:
词组广告里cpc为0.25,广告转化率为6.67%,则Acos为26.80%;
精准组广告里cpc为0.4,广告转化率为10%,则Acos为28.59%。
从容错率的角度讲:
如果你是以Acos作为衡量指标的话,升级到精准组会降低关键词的容错率(原本及格线是60分,现在提到了90分)。展示位置一个调整不当,会导致Acos高于广泛、词组广告组。
从时间成本角度:
盯着关键词的展示位置做出对应的调整,需要耗费时间成本,精准组关键词越多,时间成本越大。
从投资回报率的角度:
推动小众长尾词的自然排名,对自然流量的增幅不大。核心词的推动效果远强于长尾词。绝大多数流量都是由根词贡献的。核心词的推动能带动相关长尾词,但长尾词对根词的反哺作用就弱多了。
那是不是除了根词,其它长尾词都不打精准了?
3种情况除外:
1. 长尾词也是流量词
以notebook为例,除了notebook这个根词外,仍有4个关键词搜索排名在10000名以内。这些关键词也能贡献大量自然流量,也值得攻掠。
2. 长尾词的Acos远低于盈亏平衡Acos
若该出单词远低于盈亏平衡Acos,意味着每出一单都是赚的,不占有有限的广告预算。那这种词也可投放。仍以上面的例子为例,若你原有的Acos为14.30%,即使提升到28.59%也仍在你的利润范围内,那它是可以接受的。
3. 高竞争类目前期过渡
类目竞争过于激烈,会导致根词的转化极差,在链接竞争力还不足以抗衡的前提下,大量砸钱在根词上就不是一个明智的行为。
因此前期可以选择次一级的流量词进行过渡。待竞争力提升后再切换战场,强推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