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聚焦战略全维解析

聚焦战略:品牌化(品牌溢价,品牌用户),本地化(产品设计,产品资料,产品仓储,产品营销),精细化(垂直的品类,精准的用户需求,高效的组织效率),这些都是我们在谈聚焦战略时候讨论的最多的方向。
1,品牌化,一个长期的耕耘,绝不仅仅是注册一个商标,设计一个 LOGO,定制一个包装,那不是品牌化,那只是多了一个商标,比三无产品更可靠一点,构建品牌化的长线目标包括:

  • 品牌选品:

     (1)可控性(货源可控、技术可控、价格可控)
     (2)良好的用户体验(有口碑营销场景、有利于社交营销、维护账号表现)
    (3)高重复购买率(优先考虑、降低营销成本、降低客户维护成本)
    (4)高利润(高技术壁垒、高设计壁垒、独家授权)
    (5)品牌化(品牌化的产品容易宣传推广、有加入门槛,防复制)

  • 品牌定位:在打造品牌的初期,多做用户调研,以此来确定产品的价格档次,明确产品的消费人群,收集用户的反馈,在细微处体现差异化。

  • 品牌视觉 / 形象:品牌形象,logo, 产品 VI,统一风格,易带传播属性

  • 品牌推广:推广的目的都是为了曝光和流量,产品流量(产品线丰富度决定的),站内流量(平台活动,店铺活动,广告等),站外流量(联盟营销,SNS 推广等),老客户带来的流量(老客户返单,老客户转介绍), 重视站外的 SNS 推广和老客户的 SNS 推广

  • 品牌认知:品牌的认知是建立在用户的使用体验之上,所以做品牌认知实际上就是做用户体验,最终达到口碑相传的目的

  • 品牌延伸:时刻保持对行业的敏锐度,适当的时候考虑扩大品牌涉及的行业领域,延伸,扩展品牌的文化内涵

  • 品牌管理:包括销售价格、分销商 / 代理商、售后安装、服务态度、侵权维护等各个环节的管理

  • 品牌价值:品牌的社会贡献价值,比如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以考虑社会公益等方面

2,本地化,包括产品设计符合本地消费者的需求和喜好,产品资料符合本地消费者的语言环境和产品理解逻辑,产品的销售和仓储本地化来降低后端配送成本和售后成本,产品的营销深入消费者衣食住行的生活场景。
(1)我们很多卖家都是选品过度数据化,抛开用户需求的调研,通过公司设定的销量目标,利润目标来定位产品,深入一点的再通过 review 和 QA 去分析产品的痛点,加以优化,做成所谓的微创新产品,最后忽略了用户真正的需求。我见过一些 3C 卖家,一个充电宝设计成了战斗机,顶部是蓝牙音响,底部是无线耳机,中间是充电宝,简单的认为 1+1+1>3,其实是 1+1+1<1。
(2)产品资料和仓储本地化,通过国外写手,海外仓等资源,很多卖家都能解决了,但是本地化售后仍然是一个难点,尤其是电子产品和大件产品,售后的专业度和成本都非常高。除此之外,最难的是本地化的产品营销,我们跟国外的文化差异成为社交的天然障碍,虽然随着独立站的兴起,谷歌广告,FB 广告,内容 SEO,客户管理,还有现在火热的 TK 短视频,都在不断的缩短跟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但是做到真正的本地化渗透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3,精细化,垂直的品类,精准的用户需求,高效的组织效率,这几块有很多公司都做的非常好了,而且有了标准化和流程化,通过多个项目并行实现规模化。
(1)亚马逊平台已经出现越来越多的垂直品类的卖家,他们聚焦产业带,对品类的产品进行系列化开发,通过多品牌多账号进行类目垄断,然后通过运营打造流量闭环。
(2)头部的电商公司都有自己的 OA 数据系统,管理库存,销售数据,广告数据,以及客户管理,对内部产品数据通过各项销售指标标签化管理,精准提炼优质产品信息。同时很多公司都成立了数据部门,培养数据分析师,通过平台大数据分析做趋势化选品,更精准的挖掘用户需求。
(3)近两年跨境行业兴起了阿米巴管理学习潮,KPI,OKR 等管理考核模式逐渐成为团队的标准,如此关注团队管理,也是行业成熟的一个标志,不仅如此,随着电商平台政策的完善和行业信息差的减少,以及跨境行业发展的经验积累,产品开发,采购,运营,客服,营销等部门都形成了标准化体系,整个行业的组织效率都在提高,在产品,运营,公司系统支持和风控等各个环节都逐渐成熟。

  • 产品:新品研发,产品开发,品质管控和供应链管理

  • 运营:运营团队管理,站内外运营落实,公司品牌战略

  • 系统:行政人事,财务税务,仓储物流

  • 风险控制:产品开发失败,核心团队流失,库存积压和资金链风险


参与评论

登录 后参与评论

发表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