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寄样却无人回应?内容产出寥寥无几?曾经“撒网就能爆”的海外网红营销,正步入精耕细作的新阶段。从Fanttik的精准达人策略,到Olipop的数据驱动运营,品牌正从粗放式投放转向分层管理、效果导向与长期合作。在流量红利退潮的当下,唯有真实内容与长期价值,才能穿越周期,赢得海外消费者的信任。

从“撒大网”到“做精活”,海外红人营销不再靠运气
在TikTok Shop的“六一大促”直播中,前UFC冠军阿贾曼·斯特林玩笑中展示了一把电动剪刀——几小时内,这款看似普通的工具销量猛增,单日售出超8000件
这场爆单背后,是中国品牌Fanttik三年来在海外达人营销上的持续深耕。自2021年起,Fanttik通过TikTok红人矩阵积累了近8亿次品牌标签曝光;同样靠达人种草走红的还有跑步机品牌LICHICO,不靠低价也能长期霸榜运动类目TOP 1。
但这些成功并非偶然。随着平台流量见顶、海外KOL愈发理性,出海品牌再靠“撒网寄样”搏爆单,早已行不通。
海外网红:“不跪着接单,也不乱带货”
在2025年洛杉矶VidCon大会上,超5万名内容创作者齐聚,呈现出与国内完全不同的生态。他们对内容的坚持,远比你想象得“固执”。
比如家电测评博主 Schlichter 表示:“哪怕我打差评,也会给出购买链接,但我会说明不推荐。”
美妆博主 Christie 更直接:“内容质量是第一位,带不带货看缘分。”
生活方式类达人 Tarik(Ins粉30万+)也强调:“我只推我真的喜欢的产品。不然我的粉丝也不会信。”
这种对“真实感”和“用户信任”的执着,直接导致很多品牌寄样石沉大海——3C品牌投放几十条数据线,只有寥寥数人认真测评;家居品牌联系20多个达人,最后产出的内容不到一半,ROI惨淡。
营销逻辑大转向:“效果导向”替代“流量崇拜”
根据IMH《2025网红营销趋势报告》,计划增加达人投放预算的品牌比例从去年59.4%降至49.2%。但这并不代表网红营销退潮——75.6%的受访者表示依然会投入,只是投入逻辑发生了变化。
“现在的品牌不为曝光买单,而是为结果付费。”业内专家Kelsey Abell一语道破。
从曝光量到销售额、从粉丝数到留存率,网红营销正在走向精细化、长期主义和转化导向。
分层打法:从“高举高打”到“金字塔协同”
百年渔具品牌BKK的海外打法值得借鉴:
顶层:联名职业钓手,绑定细分场景如“海钓/路亚”;
中层:与中腰部达人合作,由本地经销商撮合,兼顾内容质量与交付灵活性;
底层:用寄样+优惠券撬动素人KOC,用低成本持续测试市场反馈。
这套“金字塔”组合拳,让BKK实现了内容层次互补、声量与转化协同。
而新锐品牌 Olipop 则走出另一条路。早期只合作了两位小微网红(粉丝数8000与4万),却靠创意内容助推账号半年涨粉超3万。此后又通过 Nicki Minaj MV 植入和主题快闪活动,TikTok粉丝数最终突破52.8万,实现从“内容试水”到“品牌出圈”的进阶。
混合佣金:提升内容质量的新杠杆
据网红经纪人Emily透露,美国主流达人报价普遍为“坑位费+佣金”组合模式:
每条内容基础费用300–1000美金不等,佣金比例视转化情况浮动。
“坑位费保障产出质量,佣金激励后续表现。”impact.com策略顾问 Olivia Savage指出,这种模式对品牌和达人都是“双赢”。
转化效率关键:“缩短路径+强化追踪”
Z世代消费者不愿再当“被营销对象”,他们更希望成为品牌共建者。品牌如何回应这种变化?
美国床垫品牌 Resident 的解法是——将UGC与联盟营销结合起来。
借助 impact.com 平台,他们构建了品牌内容库、优化内容转化路径,单条内容带来的转化收益翻倍。
Olipop 则进一步整合了 impact.com 的Marketplace 模块,从网红招募、合作执行到数据监测全流程打通,最终促成1900多位达人合作,ROAS(广告支出回报率)暴增 982%。
慢一点,反而跑得更快
过去,大家谈网红营销谈“曝光量”、谈“破圈”;
现在,品牌更关注的是“内容是否真实”“受众是否共鸣”“ROI能否闭环”。
Fanttik、BKK、Olipop这些案例的共同点是:以用户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以内容为核心。
在这个注意力极度稀缺的时代,“慢”可能才是“快”——
网红营销的下一个阶段,不是疯狂撒网,而是内容深耕、策略分层与关系经营。
出海的未来,不靠爆款走红,而靠耐心赢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