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刚刚开完20周年年会,接下来大部分的阿里电商人都会投入到紧张的双十备战状态,下半年的战线对于电商人是相当漫长又充满挑战的。从99大促国庆双11-双12双旦年货节,上半年没有完成的KP都要靠年未的几个月来冲刺。
作为位曾经日常怂恿大家剁手不停的前电商运营从业者,我想尝试回答一个问题,如何形成一种适合自己(既不慜屈也不浪费)的消费(降级)观为什么我们如此热衷于消费?
我曾经就职于淘宝某事业群,工作内容里日常的一项是,基于用户进入平台后的行为轨迹,比如对品的点击次数和浏览停留时间,以及用户的加购、收藏、下单行为,还有平均消费金额、频描绘用户的消费人格画像再根据用户消费画像(比如杭州西湖区一名25-30岁之间的男性,喜欢浏览游戏点卡、游戏设备,促销时会购买电子产品,日常偶尔购买生活用品,年平台消费金额在2万左右),产生针对性的商品推荐逻辑和促销策略。
电商网站不断地满足人的物质需求,也不断通过信息轰炸和科技算法去强化、刺激新的需求产生,联合各个渠道释放出商品广告,塑造每个人的消费心智,让普通人陷入消费主义的规训和惩罚中。打个比方,一个人的消费心理就像一条曲线,有波峰波谷。电商公司也会提前大半年都就安排好全年的促销节奏,踏着一个个节点按时地掏空人们的钱包,歇-歇,等钱包满一点,再好好下手。
消费心理曲线:“发生消费——内心短暂满足——满足感淡去感到空虚(和贫穷)再次产生次消费——短暂满足消费在当下成为了一种人格化的代言。你可以有无穷多的消费选择,但最终外部世界对你最简单直接的定义来自—你的消妻行为和消妻品。也就是说,消费品是消费主义时代里,当代人寻找身份归属感和认同感的重要道具。"戴森”、"SK-II"、"Guci、“优衣库”、“苹果”,每一个消费品牌背后都有着非常强烈的用户身份象征,隐射着消费者人格的不同向度。
因为消费缓解了我们的身份焦虑和不安感,每一次消费都带来一次人格上的高潮,我们获得了短暂的“自由”假象,成为了消费品所代表的那个“理想”人格。
22岁的女生买下人生第一只SK-II,汤唯朝她绽放独立而自信的笑容,告诉她,你素颜也会这么美
27岁的小夫妻双11刚抢到戴森∨8,这让他们多了安利朋友们的谈资,也顺芾可以暗示一波有房有猫的身份。
33岁的女领导一边买下了全家份的优衣库准备迎接秋冬换季,一边海淘了LV的老花包,这是她对自己努力持家的证明,也是在职场面对一茬茬新鲜年轻面孔的底气。
理想”人格好像通过点击下单就可以一触即达,那为什么消费会让人更加不满足和焦虑?现代社会的消龑市场,本质是制造焦虑,不断地刺激消,来实现交易额的一步步扩大,支持规模化的再生产,这就决定了商家和平台,就不能止步于满足已有的需求。因此,个人的消费行为就变成了没有边际的沉没成本,一旦付出不可收回。失去的是日复一日搬砖换来的现金流,得到的是越来越短暂和上瘾的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