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上架后,是先开自动广告呢,还是先开手动广告呢?或者是两种广告活动同时开呢?还有另外的问题:如果开广告,是选择动态竞价好呢?还是选择固定竞价好呢?
从个人的经验来看,新品上架后,在经验不多、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建议最好是优先开一个自动型广告即可,手动型广告可以放在自动广告运行2周以后再根据广告数据来设置。
在广告竞价的选择上,亚马逊提供了三种选择:动态竞价-仅降低,动态竞价-提高和降低,固定竞价。
比如,设置了自动型广告,选择了“固定竞价”的方式,也参考了系统默认的竞价或者根据经验设置了竞价,但曝光数据很少,面对“有投放、没曝光/低曝光”的情况,我们应该有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Listing优化做好了吗?
广告竞价是不是偏低?
带着这样的问题来反向检查,查看Listing的类目节点是否精准?图片和文案是否比竞争同行更优?横向对比中如果发现不足,就要及时对Listing进行优化调整。如果Listing没问题,那就要尝试提高竞价后再观察,看是否是因为该产品的同行竞争激烈,大家都出了很高的竞价以致于自己的广告被淹没了。
再比如,如果广告呈现的数据是高曝光、低点击,那就需要思考:
为什么自己的Listing展示在消费者面前了却很少人点击呢?
是不是自己的Listing优化(主图、标题、Ratings、价格)没做好,吸引力不够?
还是自己Listing中的关键词写得太宽泛,把不太相关的关键词写进来了,导致了系统匹配到了相关度不高的流量?也或者自己当前的广告坑位不佳?
有问题的就有答案,找出了问题自然也就找到了答案,那就反向的要么优化Listing要么调整竞价改变位置,然后,再观察广告数据表现是否变得好一些。
再再比如,遇到高点击、低转化的情况呢?
要思考的包括,是否是自己设置的关键词不精准,造成的流量不精准进而导致和消费者匹配不一致,所以他们看了不买,如果是这种情况,设置否定关键词对部分表现差的关键词进行否定就成了必要;再就是如果广告在短时间内被点爆却没有转化,那会不会是自己的广告遭遇了竞争对手的恶意点击呢?如果确认如此,那就该试着对广告进行分时段竞价设置,来避开竞争对手的恶意点击了。
有了上述三步的分析和调整,既可以一步步改善广告数据表现,又会在这些调整中一步步积累经验,在精细化运营的路上,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