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25%汽车零部件关税首轮申请启动,中国厂商如何把握关键时刻?​

汽车零部件关税

美国25%汽车零部件关税首轮申请启动,中国厂商如何把握关键时刻?​

2025年7月1日,美国国际贸易管理局正式启动了首轮进口汽车零部件 25% 关税申请通道。根据最新公告,现行 25% 的 232 条款关税或将扩展至更多零部件品类。国内的申请窗口每年开放四次,每次持续两周。企业需提交七项关键资料,包括技术描述、海关税则号、进出口及产能数据等。材料完整性直接影响审核通过率。每期窗口关闭后,还将公开初审材料、征求公众意见,最终裁定将在 60 日内下达。

这条看似只是 “照常执行” 的贸易措施,却对大量出口美国的中国厂商构成了实实在在的倒计时压力。尤其是在当下这个全球汽车产业链重新洗牌的关键时刻。

合规与利润之间的拉锯

对中国厂商来说,25% 的加税幅度是一次利润生死线的重新划定。尤其是标准化程度高、附加值不高的常规零部件,一旦无法通过豁免申请,就可能在定价权不掌握的情况下被迫 “自吞” 税负。例如森麒麟与跃岭股份,其轮胎和铝合金车轮出口比重分别高达 89.36% 和 88.79%,在 2024 年新一轮加税后被迫通过调整供应链或与客户协商分担压力。但森麒麟在泰国与越南的工厂同样遭遇了美国的双反关税,海外生产线并非避风港。

更棘手的是,很多企业对 “申请机制” 并不熟悉。此次申请流程不仅涉及技术参数、市场影响,还需提交 “国家安全影响论证” 这类高门槛材料。申报不当,不仅豁免无望,还可能让企业在接下来的政策周期中处于被动。对许多中国厂商而言,这是一次合规能力的考验,更是对内部组织协同、数据系统建设的检验。

三个实操方向,决定生死缓冲区

从这一次的政策细节来看,企业争取税负豁免的 “主战场” 并不在客户那头,而是在自己能不能交出一份过得去的申请材料。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海关申报,而是套跨合规、数据、供应链、政府关系多部门配合的 “综合能力考试”。

本次关税申请机制明确提出了七项核心资料要求:企业资质证明、零部件技术描述、海关税则号 (8 - 10 位)、产品属性说明、受影响的本土产业报告、进出口及本土产能数据、进口增量对国家安全影响的论证。每一项背后,都是一套要么早就准备、要么临时也难补齐的系统。

不少中国厂商此前从未接触过此类申请机制,面对大量英文法规与 “安全论证” 术语,第一反应往往是交给出口代理或等待客户解决。但这次机制采用的是滚动受理 + 公众意见征集制度,材料是否逻辑严密、论证是否专业,很可能决定了你是否能进入下一轮评估。

三步走,把握关键时刻

第一步,是梳理产品对应的税号树状图。这看似是报关公司干的事,但实际申报时每一个税号是否覆盖正确型号,直接决定豁免范围的精度。过去做惯标准件的厂商常常沿用 “习惯性税号”,这在当前政策下就是风险源头。

第二步,是搭建一套月度级别的出口数据追踪机制。系统要能导出近两年对美出口的数量、金额、增长情况,还要标注对应客户和合同项目。这些数据既是政策申请材料的一部分,也是在客户向你询问 “我们这批货会不会加税” 时最关键的底气。

第三步,是建立或外包一套可复用的 “国家安全影响” 论证模板库。这项内容看起来离生产最远、最 “虚”,但往往是决定能否通过审核的关键。比如某零部件厂商在申报材料中强调自身产品在美使用场景中不涉及任何军工或网络数据传输,与本土安全产业无竞争冲突,获得初审通过 —— 这类措辞和结构,是可以标准化、可复制的。

值得一提的是,材料中的 “受影响的本土产业报告” 也不容忽视。美国政府倾向于保护本土生产力,因此你需要证明自己的产品在美没有直接替代品,或者进口有利于推动终端产业链平稳发展。部分出口商会引入第三方咨询机构辅助建模,以更具说服力的数据展现政策合理性,这也是未来越来越多中国厂商必须补齐的能力。

结语:

美国汽车零部件关税的挑战已摆在眼前,这既是危机,也是中国汽车零部件厂商实现突破的契机。说到底,这并不是一个人在办公室埋头准备就能搞定的事。很多企业需要从头组建一个由法务、外贸、生产、工程、合规多部门协同的 “临时战队”。中国出海企业要做到主动应对、积极准备,通过系统化、精细化的策略构建竞争优势,才有可能在这场贸易博弈中破局突围。

做站外,找小牛 跨境店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