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前五个月,中国工业机器人出口额达5.86亿美元,同比增长54.1%,出口数量7.4万台占比53.4%。欧洲市场增速达29.2%,亚洲市场增长91.8%,越南、泰国、印度、美国和俄罗斯位列前五大市场。这一数据标志着中国工业机器人出口在“量”与“价”上首次实现同步跃升,其背后不仅是制造业的回暖,更折射出全球产业链分工重构的深刻信号。

解决方案导向:出海的核心路径
在订单激增的浪潮中,成功企业已率先跳出了单纯售卖产品的思维框架。苏州物流机器人企业海豚之星2025年前五个月出口占比从20%跃升至50%,其产品成功进入德国博世智能产线。关键并非价格优势,而是其在多机协同调度与复杂场景识别上的技术深耕,以自主品牌和完整技术方案赢得了高端市场信任。
同样,新松机器人在泰国落地的首个5G智能工厂项目,与当地汽车零部件巨头SFT合作,将物流效率提升40%,成为泰国智能制造标杆。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核心趋势:国际大客户购买的并非机器人本身,而是“提高效率的确定性”。 中国厂商的出海路径正从“零部件挂平台”转向围绕客户流程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这既是启发,更是转型压力。
小模块战场:中小企业的务实机遇
在整机出口热潮之外,一个更广阔的“小模块”市场正悄然打开。控制器、伺服驱动、减速器、电缆连接件、设备壳体等关键零部件,因其技术门槛与国产化替代空间,成为众多企业的切入点。例如,埃斯顿专为德国SALVAGNINI折弯机器人开发的型号ER80B2565BD,凭借效率提升30%的优势,成功进入PSA新能源电池盒生产线。
大族激光的光纤切割机器人出口至德国通快集团并应用于大众产线,其背后依赖的是高精度的光源、电控和视觉系统配套。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无需执着于整机与品牌,聚焦细分模块同样能打开国际市场。 浙江一家线束企业通过泰国工程公司,为新松项目供应百万级连接器,凭借交期、稳定性和响应速度赢得合作。与其耗费资源参展推整机,不如主动对接海外系统集成商或项目总包,将核心小模块嵌入其供应链。
获客逻辑转变:绑定项目与渠道
工业机器人的销售逻辑日益趋近“工程承包”。客户往往是进行产线升级或自动化改造的服务商,这意味着中国企业需掌握B2B领域“跟项目走”的打法。东南亚市场的许多项目围绕日资、韩资工厂改造展开,当地技术能力有限,对成熟的“交钥匙解决方案”或可靠模块替代需求迫切。谁能提供可快速落地的小型化、模块化部件,谁就能搭上整包服务商的快车。
另一种高效路径是与国内AI及算法公司协同出海。许多聚焦目标识别、路径规划等算法的AI企业正探索工业机器人出海,其方案亟需硬件配套支持。对于电气件或自动化配套厂商而言,主动寻求与这类公司进行集成绑定,是切入国际市场的有效渠道。平台销售往往陷入低价竞争,而通过项目和渠道深度绑定,则能建立高利润、强粘性的合作关系。
风险与行动:在窗口期精准卡位
在乐观数据之外,现实挑战不容忽视。当前绝大部分海外订单仍集中在中低端环节,对交期和成本极为敏感,利润空间有限,低价扩张易陷入“产能陷阱”。技术迭代风险同样严峻:AI与工业自动化融合初期标准变动频繁,重资产投入整线开发风险较高。此外,外资品牌在华代工比例仍高,国际贸易政策波动可能导致订单回流。
结语:
面对机遇与风险,更稳妥的策略是从“可拆分的、非核心模块”切入。这类业务投入灵活、响应迅速,规避了系统替代的复杂性。当下出口爆发是宝贵的窗口期,但窗口不等人,更不会只青睐大企业。能在细分模块领域建立优势的企业,将在未来系统集成重构中占据主动。
这不是一场非参与不可的浪潮,却是一场值得投入的接力赛。订单永远青睐路径清晰的行动者。真正关键的问题并非市场有无机会,而在于企业是否已明确自身产品在国际产业链中的精准定位。越早布局,越能赢得主动;等待观望,终将错失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