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价值链重构:中国产能 “走出去” 的新契机
近年来,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与逐步生效,亚太地区的贸易格局正经历着深刻变革,区域价值链也在持续重构。这一进程为中国产能 “走出去” 带来了全新的契机。
产业价值链在东盟与日本的动态再分配
在电子、消费品、汽车配件等产业领域,价值链在东盟和日本出现了明显的再分配现象。以电子产业为例,随着东盟国家在电子制造领域的逐步崛起,加之 RCEP 框架下关税减免和贸易便利化措施的实施,众多电子企业开始重新布局其产业链。
原本集中于日本的部分高端电子元器件生产,由于成本和市场拓展等因素的考量,逐渐向东盟地区转移。与此同时,东盟凭借其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以及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了大量电子组装企业入驻,逐渐在电子产业价值链的下游环节占据重要地位。
在消费品领域,日本的品牌优势与东盟的生产优势相结合,日本企业将部分消费品的生产环节外包至东盟,利用当地较低的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然后借助自身成熟的品牌营销和销售渠道,将产品推向全球市场。汽车配件产业亦是如此,全球前 20 大汽车零部件厂商均在东盟设厂,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汽车产业链。东盟在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优势,促使日本以及其他国家的汽车配件企业纷纷调整布局,在东盟构建新的生产基地,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这种价值链在东盟和日本之间的再分配,为中国相关产业产能 “走出去” 提供了新的切入点。中国企业可以利用自身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等方面的优势,与东盟和日本企业开展合作,融入这一正在重构的区域价值链中。
中国企业东南亚设厂的成本与供应链优势凸显
中国企业在东南亚设厂具有显著的成本与供应链优势。从成本角度来看,东南亚地区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例如,越南工人月薪约 2500 - 3500 元人民币,仅为珠三角地区的 50 - 60%,且年轻劳动力充足,15 - 35 岁人口占比达 55% ,这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充足的人力支持。
土地成本方面,尽管部分地区如胡志明工业用地租金有所上涨,但总体仍处于相对合理水平。在供应链方面,东南亚地区电子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三星、富士康等头部企业带动了上下游配套产业的成熟。中国电子企业如立讯、歌尔等也密集设厂,进一步完善了当地的电子产业供应链。
汽车产业链同样完备,为中国车企如比亚迪、长城等的投资提供了良好基础。此外,RCEP 的生效使东南亚国家能够享受更多贸易协定红利,如对欧盟出口享受 EVFTA 零关税,这有利于中国企业在东南亚设厂后,借助当地的贸易优势拓展国际市场。
同时,东南亚一些国家推出了优惠政策,如泰国的东部经济走廊(EEC)政策,给予企业所得税减免至 5 - 8%、机械进口免税等优惠,进一步降低了中国企业的运营成本。这些成本与供应链优势,使得中国企业在东南亚设厂能够更好地整合资源,提升自身在区域价值链中的竞争力,推动产能 “走出去”。
“China+1” 模式的深化与升级展望
展望未来 3 - 5 年,“China+1” 模式将进一步深化与升级。当前,部分企业为了分散供应链风险、降低成本,采用 “China+1” 战略,即将一部分产能从中国迁移至周边第三方国家。未来,这一模式将不再仅仅是简单的产能转移,而是向更高层次的产业协同与创新发展转变。一方面,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中国企业在技术研发、高端制造等领域的优势将更加突出。
在 “China+1” 模式下,中国企业可以将研发设计等核心环节留在国内,利用国内完善的科研体系和高素质人才资源,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将生产制造环节根据不同国家的优势,合理布局在东南亚等地区,充分利用当地的成本和资源优势。
另一方面,在 RCEP 的推动下,区域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程度将不断提高,各国之间的产业协同效应将进一步增强。中国企业与东南亚国家企业在 “China+1” 模式下,将在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开展更深入的合作,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产业集群,推动区域价值链向高端化发展。这将为中国产能 “走出去” 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使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结语:
在 “RCEP+” 时代,区域价值链重构为中国产能 “走出去” 带来了诸多新契机。通过把握电子、消费品、汽车配件等产业价值链在东盟和日本的再分配机遇,发挥中国企业在东南亚设厂的成本与供应链优势,并积极推动 “China+1” 模式的深化与升级,中国企业能够更好地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在全球产业竞争中实现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