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6月25日,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中国对美国的低价值小额包裹出口呈现显著下滑,同比骤降39%,环比更是大幅下降53%,出口额降至78.4亿元,创下2023年初以来的最低水平。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中国小额包裹在全球范围内的出口总量却实现了42%的同比增长。

全球增长下的结构分化:
市场格局正经历深刻重塑:马来西亚取代美国成为出口量最大的单一国家市场,美国退居第二。紧随其后的是新加坡、比利时、英国、匈牙利、韩国和法国。这种变化也直观反映在头部平台的策略调整上:SHEIN与Temu在美国市场访问量下滑的同时,已分别将广告预算重点转向欧洲,其在法国、英国的广告投放支出分别提升了35%和40%。此外,为应对政策环境变化,两大平台也启动了POP模式与Y2直发模式等新策略。
冰火两重天的市场格局
小额包裹出口全球增长42%,表面看是一个鼓舞人心的数字,实则深刻揭示了中国跨境电商出海格局的“撕裂”与“再分配”趋势。对部分厂商而言,这预示着反超的机遇;而对另一部分厂商,则可能是边缘化的前兆。
美国市场的骤然冷却已是全行业心知肚明的现实。SHEIN与Temu在美国相关政策调整后的一周内,销售额即分别下滑23%和17%,不少依赖该市场的卖家订单量甚至暴跌五成乃至归零。对于那些曾主要依靠平台全托管模式和小包免税政策进行铺货、赚取快钱的厂商来说,这一变化无异于一夜之间从“喂饭”变成了“断粮”。
更值得警惕的是, 这种政策压力并非孤例。欧盟与日本也已紧随其后,计划对中国包裹征收统一费用。这意味着,小额包裹出口赖以生存的成本优势正面临系统性压缩。
与此同时, 马来西亚、法国、新加坡等市场的快速增长,则展现了另一种“中国速度”。一边是美国市场“出口下跌39%”,一边是全球整体“出口涨42%”,这无疑是一次典型的结构性分化,迫使企业必须重新审视其全球布局。
五条已验证的转型路径
面对分化的市场现实,方向明确、执行落地,方能在增量市场中抓住红利。结合过去三个月的行业公开资料与从业者深度交流,我们梳理出以下几条被验证有效的转型路径,供外贸同行参考:
及时调仓,聚焦新兴市场: 流量在哪里,新战场就在哪里。以Temu卖家陈泰瑞的案例为例,其成功突围的关键在于及时转向欧洲市场。通过重启Temu的Y2模式欧洲站点,并借助平台广告流量扶持,他在短短一个月内(4月至5月)收入从1.4万元增至近2万元,订单稳定在日均30单左右,单件利润更是实现了翻倍。这清晰地表明,紧跟平台流量倾斜方向,快速切入高增长区域至关重要。
模式升级,掌握利润主导权: 从全托管向半托管或自主模式转型,是提升利润空间的有效途径。以Temu上线的Y2模式为例,该模式允许卖家自主寻找物流、直发平台,同时平台提供物流补贴支持。据公开信息显示, Y2模式下商品定价可提升2倍以上,部分订单利润甚至抵得上5-10单全托管订单。当然, 这种模式也意味着更高的操作门槛与风险,要求卖家在货代选择、报关效率、退货机制等每一个环节都具备更强的掌控能力。
布局本地仓,优化落地成本与体验: 面对美国等市场征收额外费用,设立本地仓成为降低长期成本、提升客户体验的策略。昆明香薰品牌Shantivale在美国政策变化后,果断投入十余万元在当地设立仓库。尽管前期成本有所上升, 但通过显著缩短物流时效、有效减少关税支出,品牌成功扩大了欧洲市场订单并显著提升了客户复购率。这种模式尤其适用于SKU稳定、品类高度集中的品牌工厂。
渠道多元,构建抗风险网络: 避免对单一平台或单一市场的过度依赖,实施多渠道、多市场布局是分散风险的根本。江阴的易服牛公司自2024年起积极拓展全球销售通道,覆盖140多个国家,成功将美国市场占比降至15%以下,实现了真正的“去美国化”和抗政策风险能力。对于中等体量厂商而言,这种结构性分散策略极具借鉴价值。
深耕本地化,精细化国别运营: 强化对目标国市场的深度理解,进行精细化运营是赢得增量市场的核心。以2022年马来西亚市场的爆发为例,其背后是RCEP协定下的税费优化红利、本地物流枢纽的完善建设,以及对当地家居类与3C类产品消费习惯的精准把握和产品匹配。厂商不能再仅关注宏观的总出口额涨跌,而必须深入国别市场,制定精准的本地化运营与产品策略。
增长背后的深层启示
这场小额包裹的“暴跌与暴涨”,对中国外贸厂商而言,更像是一次全方位的“集体体检”:是否过度依赖单一平台?是否将鸡蛋都放在美国这一个篮子里?是否真正掌握了自主寻找货代、高效报关、管理本地仓等关键能力?是否能让利润回归产品价值本身?
全球42%的增长,清晰地表明市场机会依然广阔;然而,这些机会绝不会平均分配给所有人。真正的增长红利,必将属于那些能够敏锐洞察趋势、勇于快速转身、敢于持续迭代的企业。平台终究是拓展业务的工具与手段,而非长久生存的饭碗。美国市场也只是一个重要的入口,而非全球版图的全部。
如果说2023年以前是“谁都能出海”的草莽时代,那么2025年之后,考验的则是“谁能活着稳住航线”的生存与发展智慧。
面对已然分化的全球市场,您,准备好切换引擎了吗?